中国紫砂艺术研究院、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合作机构、宜兴紫砂壶网
首页 > 知识库
在烧造工艺与练泥方面的鉴定
时间:2017-1-10 9:41:38 查看: 1942
明正德至清顺治年间特点
练泥是将矿砂自然风化后,在石臼内用木柞椿之,然后用20~30目的筛网筛滤,再将筛选出的矿砂放在水池内浸泡数日,然后将泥料放在地窖阴湿处陈放备腐,制胎前用木捶捶打成熟泥,方可制胎,故紫砂胎为20~30目粗矿。
作品成型阴干后放在面积较小的龙窑内,用松枝、树枝烧造。在明正德、万历早期,一般放在缸、坛边一起烧造,故紫砂壶身一定沾有釉斑。李茂林发明了匣装烧造工艺后作品不见沾釉斑,这是烧造工艺的一大改革。
由于烧造的火焰由窑工用眼观察,而且窑内温度中间与旁边不一样,故有的作品烧造火候适宜,则成品质量好;有的作品烧造温度偏高或偏低,则出窑成品有气泡或色泽有差别。所以,明代作品制作工艺好、烧造温度适宜者,就很为珍贵了。

清康熙至嘉庆、道光年间特点
练泥一般用石磨对已经过风化的矿砂进行加工,然后用50~60目筛网筛滤,较细矿砂放在水池中浸泡,再将泥料放置地窖阴湿处陈放备用,使用时取出进行锤炼使之成为熟泥。
成型器放在较大的龙窑内,用松杆与树枝烧造。由于龙窑稍有改进,较明代龙窑更合理,而且窑工的观火水平也有了提高,能较好控制温度,冷却时间延长,所以作品色、质较好,基本无气泡现象,很少有窑变现象产生。
清末至中华民国时期特点
练泥用驴石磨和电磨进行,然后加工粉碎,再用80~100目的筛网筛滤,最后将矿砂进行锤炼后备用、制胎。
烧造一般放在50~100米的龙窑内用树干、树枝进行烧造。但在1932年,紫砂艺人张兰舟、张良金兄弟发明倒焰窑,它和龙窑相比具有结构简单、设备费用低、适合小规模生产的优点,并可根据产品的不同要求而控制温度高低,所以作品出窑基本没有色差。

“文革”前后十年间特点
练泥采用练泥机和球磨机等设备加工矿砂,而后发展到了轮碾机、压滤和真空练泥机等成套连续化生产线,故加工后的矿砂已经达到了120~140目,透气性大大降低。
1965年,由江苏省轻工业厅设计了隧道窑,它具有产量大、质量高、节省燃料、劳动生产率高等优点,它的传热方式分明焰式和隔焰式两种,能源可采用煤、油、电三种。
20世纪80年代至今特点
1987年底,矿土加工已普遍采用湿式粉碎、笼式粉碎、轮碾机粉碎、雷蒙机和球磨机粉碎等方法.练泥采用搅拌机、卧式练泥机和真空练泥机等设备,效率大大提高,但将矿土变成粉末,透气功能与肌体效应基本不存在,使紫砂器失去了最重要的原味。
烧造主要采用隧道窑和推板窑,燃料以煤气为主,生产周期短,缩短了烧造时间和冷却时间,外表质量好。但笔者认为,由此造成紫砂器内在质感已大不如前,紫砂壶的透气功能和保健功能被大大地破坏,其独有的韵味也不复存在,就如很多藏友讲的:“新壶不耐看,老壶有丰韵”。
手机: 18016227399/18016227099QQ: 2406626811 1186569977
手机: 18016227199/18019707155QQ: 2281726097 923592266

莉莉QQ2406626811

晓静QQ1186569977

晨晨QQ2281726097

蓉蓉QQ923592266

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淘宝主旺旺

莉莉 18016227399

晓静 18016227099

晨晨 18016227199

蓉蓉 18019707155

021-64325898 上海